你的位置:乐鱼综合体育app下载官网 > 新闻动态 >


过完春节如何跟孩子告别? 这个公益项目教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建立互动

发布日期:2025-03-04 14:23    点击次数:198


在外打工的父母如何与留守家乡的孩子建立起亲子互动,加固彼此之间爱的桥梁,从而使父母更安心,孩子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请听“一起长大”公益项目发起人钟郁含在“一席”演讲上讲述的故事。

『“难道你一点都不关心我吗”』

我之所以会发起“一起长大”这个公益项目,源于2012年开始的支教。

2012年1月,我从西安来到黔南州大山里的一所乡村小学支教。我们白天给学生上课,下午去学生家里家访。我发现,这里有不少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了,孩子和老人生活在一起。

短短五天的支教活动很快就到了尾声。临走前,我发现这些孩子特别舍不得我们走。其中有个孩子叫小娜,哭得最厉害。她用两只手缠住了我的胳膊,断断续续地挤出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明年再来看我们?”

我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说出“不”这个字,我就对她说了声“可以”。走的时候,学校的前任校长,一位黝黑、精瘦的老人站在村口,举着一根长竹竿,为我们点了一挂火红的鞭炮。

第二年我又去了,还是短短地待了几天,给孩子们上课。走的时候,孩子们又一次问“你明年还来不来”,我又答应了。就这样,去贵州的那所小学支教成了我每年都要做的事情。

2015年夏天,我在那里支教时,有一天,一个四年级的女孩小宇突然哭了起来。她边哭边对我说:“你比我爸爸妈妈对我好,他们不管我。”我马上说了一些安慰她的话,比如“你的爸爸妈妈太忙了”,但她似乎并不接受。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小宇是不是一个特例?其他的孩子也是这样吗?她家里发生了什么,让她得出这样的结论?

后来,我去了附近的两所乡村小学。每到一所学校,我都会把五六年级的孩子集中在一起,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想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然后让他们写下来。当我问完这个问题时,原来充满嬉笑打闹的教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孩子们开始低头写,那些平时坐在后排的比较调皮的孩子也都安静了下来。

当我看到他们写下来的答案时,我才知道小宇并不是唯一一个感到困惑的孩子。有个孩子这样写道:“你出去是不是因为城市里的生活更好?”也有一个孩子表达了自己的失望:“爸爸,难道你一点都不关心我吗?每一次你打电话来的时候,你都不问我吃饭了没有、现在我过得还好吗、我有没有想你,你就知道问我的成绩考得怎么样。”

在他们的困惑、失望、难过的背后,我感到他们渴望着和父母有更多情感上的链接。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我从支教转而开始帮助这些乡村孩子与他们的父母进行远距离亲子互动。

『沟通困难不是父母个人的问题』

刚有这个打算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在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或者研究留守儿童的学术文章中,我也找不到如何支持远距离亲子互动的做法。

凡事总得有第一步。我去了一家位于东莞的工厂调研,工厂安排了大约80名员工和我见面,他们的孩子都在老家。我和大家分享了我在贵州乡村工作的经历,分享了孩子们非常渴望与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进行交流。我看见一些妈妈一边用左手擦着眼泪,一边用右手在纸上做笔记,而在场的爸爸们似乎没有太多的反应。

结束之后,有一位大约50多岁的大哥走过来对我说了声“谢谢”。然后,他在走出教室前又扭头回来了。他站在我的面前,眼睛因为强忍眼泪而胀得通红。他说:“我的孩子从小留守,现在他已经20多岁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还有一位父亲在离开前把他写给儿子的诗递给了我,我记得诗中有这样一句:“无论有多努力,亏欠你童年的美好,一辈子还不了。”

这次交流让我看见了外出工作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支持这些父母进行亲子互动的念头。他们和孩子在沟通上遇到的困难并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任何人在他们的处境中、和孩子有长久的分离,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

至于怎么支持他们和孩子之间建立情感链接,我的直觉告诉我,孩子们会有答案。那时,我刚刚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毕业,于是就成立了“一起长大”这个项目,准备回到支教的贵州山区去寻找答案。

『孩子希望和父母聊什么』

“一起长大”项目的工作具体怎么做,要特别感谢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李钧雷老师给我的建议。

我和他谈起我要做的工作,当听我讲到孩子们写下的困惑、不满、失望时,他突然问我:“其中有没有孩子表达对父母的感激的?”

我找出了那些孩子们写的话。我第一次看到了孩子对父母表达的感激。“母亲,您好!您想我吗?您肯定想我了吧?这些年不见,我都快忘了您的容貌了。在小的时候,我不识字,您慢慢地教我,您不觉得厌烦。所以,在小时候您所教我的话,我一定会牢牢地记得。”“我想问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舍得给自己买衣服穿,买一双好的鞋穿。”“我想让爸爸妈妈多陪我一会儿,但我爸妈必须去打工。因为我哥哥生病那一年,我家借了钱,必须还钱,直到还完。爸妈回来的时候,我总会带着高兴的微笑,这样我就会多看到他们了,他们对我非常好。”我发现,我以前太关注父母和孩子交流中的困难,完全没有看到孩子们对父母表达的爱。

李钧雷老师还给了我一个建议:要找到父母和孩子远距离互动中做得好的地方。他说:“即便远距离的亲子互动很难,也一定有少数家庭做得很好。记录那些家庭是怎么做的,这些做法很容易被类似的家庭去理解和模仿。”

带着他的建议,我回到了贵州。我和同事们花了3年时间,通过讨论、家访和观察,记录下了很多父母和孩子交流的话题和方式。

我问孩子们:你们和父母不在一起的时候,想和他们聊些什么呢?孩子们给了我很多答案。比如:“你工作的地方有没有台风?有没有地震?”“你在哪里吃饭?是吃食堂还是自己做?自己做的话肉贵不贵?”“你的老板对你好不好?”“你用机器会不会伤到手?”他们希望父母可以分享更多的细节,拍一些照片给他们看。我们把这些内容都拍成了小视频,放在“一起长大”公众号里。

有一次,我问孩子们的感受,有个孩子这样说:“我知道了和父母沟通这件事,不只有我一个人很难过。父母出去工作了,所以我要勇敢。”我当时没有追问,他的意思是他发现其他孩子也会难过,还是发现他的父母也会因为沟通困难而难过。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这个孩子感觉到了他不是一个人难过,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感受。

『过完春节如何跟孩子告别』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很多乡村家庭都会经历的困难时刻——过完春节,父母要再次离开家去很远的地方工作,和孩子告别的那一刻,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那么难以启齿。

有个女生在微信上给我写道:“有一次他们要走的时候,怕我哭,他们凌晨四五点就偷偷走了。我起来各种找,哭了一天。”她的经历并不是少数。很多孩子跟我分享过,他们的父母会偷偷地半夜离开,或者在告别的时候,在孩子哭着求他们别走的时候,匆匆地就离开了。当孩子长大后,会渐渐理解父母这种看似冷酷的表现背后的心酸。然而,当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很可能会把这个瞬间理解为父母并不爱自己。

其实,这个分离的时刻可以变成彼此表达爱的时刻。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其实并不想走,让孩子知道父母很舍不得自己。父母还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外出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有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为什么一定要外出。同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即使自己不在身边,也会和孩子保持固定的联系。

有不少在外打工的父母看了这个关于分别的视频后给我们留言:“跟孩子共同面对,而不是逃避!”“不管孩子有多大的离别情绪,父母都要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去接受他们的情绪,和孩子共情,然后很有耐心地去和孩子说明原因。”

也有父母提出了疑问,他们担心如果向孩子表露出自己不得已要外出赚钱的无奈,孩子心里会很难过。我们觉得他们的说法也有道理,所以我们问了年龄大一些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需不需要父母说明离家外出的原因。这些孩子告诉我们,自己已经知道了父母外出的原因。从父母粗糙的双手、渐渐变白的头发里,他们能猜到父母在外的工作有多辛苦。而每每想到父母外出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自己,心里就会很愧疚,尤其是在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那种愧疚会特别沉重。

所以,我们在视频里加了一些内容,鼓励父母去和孩子谈一谈,看看孩子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家。如果孩子已经知道了,而且因为父母的付出而感到内疚,那么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他并不是父母的负担。

『爱的表达没有标准答案』

在有了对远距离亲子互动的基本认识后,我们开办了父母课堂,将留守在乡村的孩子们的期盼告诉父母们。

一开始,我们主要去工厂和城市里服务流动家庭的公益组织,开办面对面的父母课堂。后来,我们也开展线上的父母课堂。不论是线下的课堂还是线上的课堂,我们工作的重要原则就是帮助父母看到自己以及其他父母在远距离亲子互动中做得好的地方。

线下的课程主要采取讨论的形式,我们会问父母:“大家和孩子不在一起的时候,觉得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有一个妈妈说,自己会在孩子因为想她而哭的时候,一直在电话里安慰孩子,直到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我们就会及时地肯定她的做法,也会告诉在场的所有家长,这样耐心地回应孩子的情绪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当大家看到和自己类似的父母能这么做,就觉得自己也能做到。

也有很多时候,现场会陷入一片沉默,很多家长都低下了头。有的爸爸还会说:“我没有好的做法,我只是小孩的自动提款机。”

于是,我们就会在课堂里分享不同年龄的孩子感受到的父母的关爱,也就是李钧雷老师所说的那些父母做得好的地方。

三年级的小盼说:“有一天,我妈妈打电话给我,说要带我去县城玩好玩的,我感觉很开心。因为她每次都知道我喜欢什么,她知道我喜欢做什么。”

七年级的小溪这样说:“前几天,我和我爸打电话的时候,他突然问我冷不冷,我说还行。后来他就给我寄了件衣服来,棉的,特别厚,那时候我感觉真的很好。”

八年级的小梦说了自己的经历:“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语气挺凶的。我想不管了,我就把我心里想说的全部说了。我说,我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还管他们,可我只有一个人,什么事情都是我自己做,我也想被管。从那时候起,他给我打电话时会问我吃饭了吗、做了什么好吃的,什么什么的,就开始很在乎我。”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关系非常融洽的时候,才会有高质量的互动。但小梦的经历让我明白,其实在充满困难的时刻,当我们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后,关系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高三的小飞说:“我妈妈只上过小学二年级,上次她给我打电话,提起考大学这个话题,她说了一句就哽咽了,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可是她的哽咽让我很感动,因为她虽然不懂,但还是愿意和我聊大学的事情。”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爱的表达没有标准答案。

很多家长认为,有质量的互动是很难的,需要家长有很高的学历、高超的谈话技巧,或者很多的物质资源。但是,在接触了这些不同背景的家庭之后,我发现,有质量的互动往往也是平凡的、日常的互动,这也是李钧雷老师教给我的东西。

在父母课堂上,我们会给家长播放视频,分享孩子们的想法和成功的案例,这或许会让家长们相信:每一个家庭都有能力去创造这些互动,即便离孩子很远,每一个家长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凡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持续而稳定的关爱。

『共同搭建一座爱的桥梁』

父母课堂的开展效果明显,这主要体现在父母对于远距离亲子互动的意识和做法都有了提高。

我们在工厂开展的父母课堂,一次约3个小时。课程结束之后的2个月,我们回访了一些家长。有一位妈妈说:“以前我每周给我孩子打一次电话,现在我每天都给他打。”还有一位妈妈,当时在上课的时候一下子哭了起来,我问她怎么了,她说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太严厉了,每次和孩子视频的时候,她都会让孩子把镜头对着考试卷子。我们也回访了她,她说自己调整了和孩子对话的话题以及话题的顺序,现在她会先问孩子一天的生活,然后才说到学习。

家长们的这些具体的改变并不是我们在课堂上指导的,而是她们感悟到了之后自己做的。这些积极的变化不只在妈妈们的身上,也在爸爸们的身上体现。

我在从事“一起长大”这个公益项目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都有自己想做得更好但一时还做不到的事。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些事情。但是,更不能忽略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困难面前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哪怕很微小的进步,正是这些努力和进步的累积让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更光明的未来。而这些努力和进步,就藏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念头和行动之中。

2022年夏天,我准备离开贵州。在最后一次家访时,我站在学生家的楼顶,看到地上积水很深,不知道该怎么穿着球鞋跨过去。几个穿凉鞋的学生看我不敢走,立刻踩到水里,用砖头为我铺了一座桥。

其实,父母和孩子远距离的亲子互动就很像这一座桥,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他们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情感,跨越时间和空间,搭建了一座桥。而帮忙养育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其实也在一起搭建着这一座桥。

我和“一起长大”项目的伙伴们有幸能够和许多家庭一起,与他们共同搭建这座亲情互动的桥梁。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继续一起努力,一起长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靓丽街拍】橘色连衣裙, 简单又诱人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